珠海橋檢車出租誠信為本、優質服務、價格合理,24小時全國橋梁檢測車租賃熱線:180 7630 4895
7月17日下午2點,中國中鐵召開安全生產專題緊急視頻會議。會上,中國中鐵黨委書記、董事長陳云對中鐵二局“7·15”珠海石景山隧道透水事故進行了通報,并安排部署了近期重點工作。
截至7月17日上午9時,救援作業面已向隧道內推進491.97米,距離受困點668.03米,隧道內整體水位下降了約8米。但經過50多個小時的持續救援,目前仍然無法聯系到被困人員。
水庫儲水涌入隧道致搜救困難
事故發生后,現場救援指揮部成立了專家組。根據現場的地質、水文和作業環境等因素編制了通風、監測、清淤、地表回填注漿等搶險救援作業的工作方案,為搶險救援提供技術支撐。
救援困難點:
地質復雜,存在風化槽及裂隙富水帶,地表水與地下水水力聯系密切。事故發生時,水庫的水面標高為29.93m,右洞塌方在隧道洞頂與水庫底之間形成“漏斗”狀坍腔,導致水庫內儲水迅速涌入隧道。石景山隧道為下坡施工,右洞涌水后,通過橫通道,水流入左洞,隧道左右洞內水頭標高均為28.48m,左洞掌子面頂部標高為10.63m。地表及地下水不斷滲流進入隧道,大大增加了抽水量,影響了抽水進度。
積水抽排后,有大量泥沙沉淀,清理存在一定困難。隨著抽排的積水越來越渾濁,可能需要更換為泥漿泵,會影響救援進度。
隧道內空間狹窄,作業面有限。作業現場情況復雜,能同時作業的泵車數量受限。隧道左線、右線均有1條排水溝渠,占用寬度約2米,左線、右線隧道單線實際作業寬度約為8米,每條單線僅能并排容納兩臺作業設備,同時還要鋪設5至6條300mm管徑的排水線路,現場可用的作業面更加有限。
現場作業環境較差。作業調整推進耗時長。作業向前推進過程中,時常需要挪動300mm管徑的水帶線路,一段充滿水的100米水帶線路重量達到約6噸,挪動水管并推進作業面至少需要10名指戰員;由于現場作業環境較差,大功率機械設備運轉時間長,需要梯次輪換,調整過程耗費了人力和時間,也影響了作業推進的速度。
一氧化碳濃度易超標,無法連續工作。由于消防車等救援設備是柴油發動機,易產生一氧化碳,導致隧道內一氧化碳濃度易超標,最大超標達數倍。按照安全規程,一氧化碳濃度應小于24PPM(萬分之0.24)。一氧化碳濃度超標時,救援人員不能在隧道內長時間連續工作。
專家提到針對上述困難,按照“上堵下抽”的原則,提出了地表回填注漿、加強通風、監控量測、清理泥沙等搶險救援作業的舉措。
一是提高洞內排水功效。針對隧道內一氧化碳濃度超標問題,我們在已有8臺軸流風機基礎上,增加并啟用8臺射流風機,改善了隧道內救援作業環境。持續增加了排水設備,緊急調集泥漿泵10臺套、500kw發電機7臺、75kw混流泵1臺、75kw水泵2臺、30kw潛水泵3臺、90kw污水泵3臺、罐車10臺。抽排水設備采取“用二備一”的措施,防止其中一臺出現故障影響關鍵時刻的抽排水。
二是實施水庫地表回填注漿。針對洞體山體裂隙與水庫連通、水庫儲水持續補給的問題,我們投入了20臺套設備、110余名作業人員,于7月16日下午15時已完成拱頂回填,共計填土約11000方。截至7月17日上午9時,已進場水泥90噸、水玻璃20噸,投入鉆注一體機12臺,已完成50方注漿。
三是開展洞體結構安全和洞內有害氣體監測。為防止發生次生災害,我們持續加強地表水文地質實時監測,特別是加強對山體、庫體、水體、地表回填的監控量測;持續加強洞體穩定性、隧道滲漏狀況、地表沉降狀況和洞內有毒有害氣體監測,建立洞內外情況每30分鐘定期通報預警機制,確保搶險救援人員安全。同時,開展外圍巡查監測,從16日起開展空氣、水樣環保和衛生防疫監測及氣象監測預警,截至目前各項監測指標正常。
下一步,將在現場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,從五個方面持續推進相關工作:
一是加緊抽排水,根據實際情況對隧道頂板進行分段監測和加固處理,防止塌方。
二是進一步加強隧道通風,降低有害氣體濃度,確保洞內氣體指標滿足施工安全要求。
三是進一步做好技術準備,結合坍體隨水流進入洞內的實際,細化洞內清淤工作,探索采取蛙人下水等手段千方百計搜救被困人員。
四是做好衛生防疫和風險防控,加強水體監測、衛生消殺等工作。
五是做好受困人員家屬安撫工作。
16日,廣東省政府成立了珠海市石景山隧道“7·15”透水事故調查組,明確了事故調查職責、任務和有關要求,將對事故進行全面調查。